圖1:北上資金凈買入額居前個股
圖2:機構席位凈買入金額居前個股
圖3:大宗交易金額居前個股
今年6月以來,大盤持續震蕩下行,主要股指均遭受重挫,上證指數先后失守3000點、2800點大關,盤中更是一度失守2700點,創業板指數更是擊破1600點整點關口;而進入7月之后,A股市場震蕩加劇,兩度上演V型反轉,7月6日,上證指數更是收復2700點,滬深兩市均以紅盤報收。這也許意味著部分資金已經覺醒,那么,在此背景下,主流資金動向如何呢?
為此,記者特意梳理了四大主流資金7月份以來的動向,以饗讀者。
北上資金依舊青睞藍籌股
在當前市場波動加大之時,北上資金卻在源源不斷地流入。數據顯示,7月1日以來,A股主要估值下挫至階段新低,在當前市場波動加大之時,以滬股通、深股通為代表的北上資金卻逆勢加倉,合計累計凈買入56.73億元,單周凈買入額環比增加351.31%。
從凈買入的個股所屬行業看,北上資金依舊青睞藍籌股。數據顯示,7月2日~7月6日,一周內共有30股上榜滬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躍個股榜單,其中有15只個股實現凈買入,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、醫藥生物、銀行、家用電器、汽車、電子等板塊。
同時,在行情震蕩背景下,北上資金更加青睞非銀金融、食品飲料、家用電器等行業龍頭股,據數據顯示,北上資金本周凈買入累計金額過億元的共14只個股,中國平安、海螺水泥、伊利股份、美的集團等行業龍頭紛紛在列。
如圖1所示。其中,中國平安累計獲北上資金凈買入20.02億元居首位,值得一提的是,僅7月3日,中國平安單日就獲凈買入10億元,創今年以來次新高;海螺水泥、伊利股份、美的集團緊隨其后,獲北上資金累計凈買入金額分別達8.24億元、6.96億元和5.59億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7月以來,北上資金表現出了對增持和回購個股的青睞。
比如美的集團。美的集團7月4日晚間公告,公司擬斥資不超過40億元,以不超過50元/股價格,回購上市公司不低于8000萬股股份,約占公司目前已發行總股本的1.2%以上。隨后,北上資金7月5日凈買入美的集團接近4億元。
此外,捷順科技、泛海控股等個股均在發布回購或者增持公告之后,受到了北上資金的青睞,分別獲買入約124萬元和220萬元。
機構席位偏愛中小創股
在北上資金趁市場震蕩調整逆勢加倉之際,機構席位7月以來則主要呈現凈賣出狀態。據數據顯示,7月以來,營業部機構席位合計買入3.02億元,賣出14.56億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機構席位整體以凈賣出為主,但是仍有24只個股呈現機構凈買入。
如圖2所示。其中,小天鵝A獲機構席位凈買入額居首位,累計被凈買入4280萬元;北京文化和中珠醫療緊隨其后,機構資金流入凈額分別為3598萬元和3102萬元。
從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來看,機構席位凈買入個股股價7月以來多數跑贏同期大盤指數,逆勢實現了上漲。其中,新股銳科激光以61.06%的區間漲幅位居漲幅榜首位。據悉,銳科激光今年6月25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,作為國內光纖激光器龍頭,上市之后受到資金追捧,已經連續斬獲10個漲停板,而其股價走強離不開業績的支撐。據其財報顯示,銳科激光去年實現凈利潤2.77億,同比增長211.31%;進入2018年,銳科激光業績延續上漲態勢,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.13億元,同比增長101.38%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經歷持續下跌之后,創業板當前估值水平已經低于三年前股災發生前夕的平均水平。東北證券此前分析指出,目前創業板正位于中樞的底部,流動性等不利因素影響已經逐步消化,如后續沒有進一步的利空消息,短期反彈可以預見。而從其凈買入額居前個股來看,嗅覺敏銳的機構席位已經有所行動,7月以來偏愛中小創個股,對此類個股操作頻繁。
大宗交易關注新興產業
北上資金、機構席位交投的活躍給大宗交易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。
數據顯示,7月以來,A股市場中共計126只個股發生223筆大宗交易,合計成交金額約為48.09億元。總的來看,通鼎互聯、廣聯達、洋河股份、海康威視、金科股份、廣汽集團、長江證券、華安證券等10股成交金額均過億元;星普醫科、長園集團、華菱鋼鐵、包鋼股份、三友化工、聯美控股、四環生物等18只個股成交金額均超過5000萬元。
如圖3所示。其中,通鼎互聯大宗交易成交額居首位,累計成交32944.5萬元。資料顯示,7月6日,通鼎互聯共發生3筆大宗交易,共計成交3311股,成交價格均為9.95元/股,較當日收盤價10.18元/股折價率為2.26%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為5G概念股,通鼎互聯高成長性較為凸顯,其2018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.54億元,同比增長75.22%;同時,公司2018年1~6月有望實現凈利潤3.80億元~4.64億元,同比增長35.00%~65.00%。
同時,通過對大宗交易金額較大的個股可以發現,在以上個股中,生物醫藥、通信、電子等屬于新興產業的個股占比較大。不過,從股價來看,大宗交易金額較大個股股價多數以下跌為主,也就是說,資金紛紛選擇在個股股價調整之際趁機低位吸收籌碼。
產業資本忙增持、回購
在市場持續調整、個股普跌之際,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或者高管等產業資本紛紛增持、回購自家股票進行“護盤”,而在市場處于低潮期時,逆勢增持、回購自家股票,可以給市場和投資者信心,同時也表示其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。
據數據顯示,7月1日以來,A股市場中有114家上市公司獲得股東、高管等增持,累計增持金額超17.29億元,其中,有5家公司獲增持金額超過億元,有22家公司獲增持金額超千萬。其中,三愛富以2.07億元的增持金額排在首位,海格通信、本鋼板材、中儲股份和森馬服飾獲得的增持金額亦都超過了1億元。
與此同時,7月以來,A股共計發生了55筆回購,單次平均回購金額約8119萬元,累計回購金額約44.66億元。其中,均勝電子回購金額最高,公司累計回購1903.03萬股,占總股本2%,成交的最高價為27.26元/股,成交的最低價為24.99元/股,支付的資金總金額為4.97億元。
另外,夢網集團、游族網絡、兔寶寶、捷順科技等14只個股的回購金額均超過億元;達實智能、中恒電氣、旭光股份、長海股份等10只個股的回購金額均在5000萬元以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神劍股份、藍黛傳動、高新興、山鼎設計、博思軟件、證通電子等27家上市公司公布回購公司股份的預案,不過,多數上市公司回購方案的最高金額在5億元以下。
專業人士表示,一般而言,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了解更深刻,雖然產業資本增持的金額、目的各不相同,但是增持金額較大、基本面較佳的上市公司,投資者可以適當關注。
深交所日前也表示,上市公司回購股份、大股東增持股份的行為,表明其對公司經營狀況、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,有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、穩定市場預期,支持具備條件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、董事等依法合規回購、增持股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