滬指全天維持高位震蕩,午后一度站上3400點關口,已經連續六個交易日上漲,創出18個月最大周漲幅,地產股表現搶眼,5只個股漲停,但板塊分化明顯。復盤后三連板的江南嘉捷午后一度跌停,收報55.42元,跌9.43%
截至收盤,滬指漲0.18%,報收3391.75點;深成指漲0.01%,報收11342.85點;創業板漲0.38%,報收1801.42點。
從盤面上看,房地產、租售同權、特色小鎮、區塊鏈、黃金、土地流轉等板塊漲幅居前;集成電路、芯片、半導體、蘋果、5G、煤炭等板塊跌幅居前。滬股通凈流入10億,深股通凈流入15億。
國信證券燕翔、戰迪團隊提出,2018年已至,又到了一年一度對市場“春季躁動”期盼的時刻,與“春季躁動”相對應的是很多較早的文獻均發現海外市場存在顯著的“一月效應”。“春季躁動”和“一月效應”究竟存不存在?出現這種期盼的邏輯是什么?
國信證券統計了A股、美股和港股市場主要指數歷年的行情,發現2000年以后實際上均不存在“一月效應”,但各個市場確實有不同的日歷效應。A股市場存在顯著的“二月效應”。且二月份A股市場小盤股的上漲概率和上漲幅度遠高于大盤股,大多數行業均會出現超額收益,但金融行業(非銀金融、銀行)的超額收益為負。政策、市場環境、流動性等均是A股市場的“二月效應”催化劑。